发展的活力。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前列,专利质量持续优化,同时,支撑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专利代理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也实现了规模与能力的双提升,共同构成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PG电子模拟器 PG电子网站强劲引擎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第一天,中国专利局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专利申请3455件,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誉为创造了专利历史的新纪录。
1987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仅564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4.2%;专利授权量仅33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0.6%。
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第一个100万件花了15年,第二个100万件历时4年2个月,第三个100万件用了2年3个月,第四个100万件仅用1年6个月,第五个100万件只用了1年4个月时间。
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提升,从31.2%(2018)提升至40.7%(2022),年均增长约2个百分点,且增速高于普通专利。至2022年高价值专利量达132.4万件,占全球高价值专利总量的近30%。
以下是1985年至2023年中国专利申请的详细年度数据(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表中包含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的细分统计(单位:万件):
有效专利量:2000年前未系统统计,只记录2000年为2.6万件。此外,有效量是指报告期末处于专利权维持状态的案卷数量。统计范围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与申请量和授权量不同,有效量是存量数据而非流量数据。
国务院批准的最早的三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分别是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984年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984年成立)和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1984年成立)。
然而,在这一阶段,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和专利代理师数量相对较少。由于20世纪的具体数据难以获取,无法给出确切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2023年底,我国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数量约为8.9万家,同比增长2.9%。其中,专利代理机构5269家(2010年仅800余家),商标代理机构35712家;此外,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运营、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的机构分别约为2.2万家、0.9万家、1.6万家和5.8万家。
并且代理机构业务服务能力增强,从基础申请向专利分析、诉讼、运营等高附加值服务拓展。甚至部分机构建立全球服务网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9年底,我国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的人数增至47918人,执业专利代理师达20192人,年增长率为8.1 %。从学历分布来看,执业专利代理师为高学历群体。本科学历的执业专利代理师占比超过一半,为 54.2 %;研究生学历的执业专利代理师占比36.8 %,博士学历的人员为636 人,占比 3.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执业代理师占比合计达94.2 %。
截至2023 年底,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约 为 98.4 万人,同比增长 1.5%。,共有76230人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 同比增长20.4%。其中,执业专利代理师为 34396 人,同比增长9.7%。
从专利申请量的爆发式增长到高价值专利比例的显著提升,从代理服务机构数量的激增到专业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化和规模化发展,中国知识产权的创造活力与运用效能得到了充分释放。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不仅印证了制度建设的成效,更成为驱动创新、保护创新、转化创新的关键力量,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